攝影:陳冠廷
2022.12.31
vol 009 十二月號 – 話馬戲—馬戲音樂,誰戲誰?
回想在街頭駐足看馬戲的經驗,不難發現,音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角。當表演者專心演出時,音樂能為他們的情緒補充詮釋。

回想在街頭駐足看馬戲的經驗,不難發現,音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角。當表演者專心於各種馬戲技巧的演出時,音樂能從聲音的角度為他們的情緒補充詮釋;更甚者,表演者與音樂能成為彼此呼應的玩伴,達到宛如雙向拋接球的效果。

 

本期特別找了長期與不同表演藝術領域合作的音樂設計師柯智豪(小柯),與《馬戲派對》、《嘛係人》導演,同時也是FOCA的副團長陳冠廷,針對馬戲與音樂的關係開啟了這場對談。冠廷尚在當代馬戲的實驗道路上,不斷透過各種嘗試、也將馬戲帶進劇場,企圖找到當代馬戲的定位;人人見到都稱呼一聲老師的智豪,本身已跨足各類型音樂設計,他則試圖從更極端的位置,試圖找到大框架下的馬戲音樂。

 

 

與談人|
柯智豪(音樂設計)x 陳冠廷(馬戲演員)

文字|Yuhshan Lin
插畫|Hao-Yun
攝影|Ken Wang、陳冠廷

攝影:陳冠廷
Q:你們覺得馬戲與音樂的關係是什麼?

冠廷:早期的馬戲音樂多被認為是背景音樂,幫助觀眾用最主觀的方式陷入表演,像是小丑現身時就會對應滑稽感的音樂,漸漸地,表演者開始會細緻地利用音樂,對應拍子來展現技巧,並隨著節拍變幻動作。而當代馬戲進入劇場後,音樂更有影響表演者發揮的功能,去激發、突破慣性的表演節奏,兩者之間像是滑龍舟的感覺,互相幫助,也互相牽絆。

 

智豪:我覺得馬戲裡的音樂比較像是一種材料或工具,端看使用者選擇怎麼去運用。音樂具備的功能太多了,像是剛剛說的,聽到滑稽的音樂就會想到小丑,這是音樂暗示性、內在連結的部分;外在連結則表現在拍子上,讓表演更有節奏感,一個拍子可以同時驅動多個人做同樣的動作。表演者當然也可以背著拍子走,在笑的時候放哭的音樂,營造不同的戲劇效果。

影片來源: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
Q:《馬戲派對》與《嘛係人》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音樂,音樂設計與導演、演員是如何工作?

冠廷:《馬戲派對》的類型是馬戲秀場最常見的模式,希望大家來看表演、參加派對。表演內容也以演員需求、整個排程和節奏為主,音樂在這齣作品屬於輔助的角色。

 

 

智豪:簡單來說,就是將音樂透過剪輯,留下適合表演的就好。
冠廷:而在《嘛係人》的經驗裡,反而是整首歌的樣貌會去影響到演員的情緒,用音樂去帶動演員。這是我第一次為馬戲創作找外部合作、兼且量身設計的音樂,還記得當時給小柯老師的關鍵字是「生活」。
智豪:馬戲音樂作品很重要的起步點,是先形塑某一種氣質的樣貌,在這個樣貌之下有一些破壞、歪斜、高低。我們在過程中會不斷比對關鍵字,最後歸納出我們要的生活感不是經過設計的小情小調,而是更簡單、更突發、更隨意,有些段落甚至連旋律都沒有。

 

 

冠廷:沒錯,都是很輕鬆的音樂,但在這之中,我特別保留了小時候對馬戲音樂的印象,像是手風琴、喇叭、管弦樂。所以可能在很舒服地聽著吉他聲時,突然吹了一聲喇叭,輕鬆的音樂突變成趣味的模樣;我認為這也呼應了《嘛係人》現代跟過去拉扯的主軸,那種踉蹌的聲音,就像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需要思考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