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ircus Talk
2022.12.31
vol 009 十二月號 – 國際視窗—馬戲知音:Stijn Dickel 與 Ben Scheff對談
俗話說「馬戲的本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這個「本質」會依據交流的對象而產生變化。轉化而來的行為或狀態。

俗話說,「馬戲的本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這個「本質」會依據交流的對象而產生變化。轉化而來的行為或狀態,通常是緊張、幽默、危險、信任、身體交流,或對奇觀的感覺。
聲音設計師Stijn Dickel,也是我的兩位受訪者之一,他解釋:「聲音就如同街道般古老。」聽覺是所有感官發展中最先成熟,也是人類與世界銜接的第一雙手。透過Stijn Dickel與同是聲音設計師的Ben Scheff的對話,讓我們深入探討聲音和馬戲的關係。

 

 

Scheff和Dickel都是成長於音樂世家,受到各自父親的影響,他們從小就展現對聲音的熱愛。從研究如何為展覽研發音樂、或思考戲劇中的音場該如何設計開始,Scheff年輕時總是與父親一起排練,從而打開通往音樂和聲音世界的大門,而甜食誘惑則成為那把鑰匙。兩人的回憶都從被甜食誘惑為開端,接著才轉向各自對職業生涯的迷戀。 Dickel描述:「我和村裡所有年輕人一樣,非常渴望在樂隊中演奏音樂、表演,並成為一名搖滾樂手。」隨之,他了解他與生俱來的聽覺能力,使他與周圍的環境能有更緊密的互動和溝通。

 

 

Scheff在學時期專注於聲音設計;Dickel則在為期四年與音樂家表演巡迴的演出中,磨練出對聲音、空間和身體的藝術關注。Dickel和Scheff 曾與諸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包含戲劇、舞蹈、音樂劇、視覺藝術和馬戲。我好奇他們與馬戲領域藝術家工作是否有獨特之處?Scheff表示:「馬戲擁有許多需要高度互相協作的表演項目,這些都不容易透過對其特性的描述來定義。」 Dickel附和到:「馬戲的開放性是我從未感受過的,所有資源都開放共享。服裝與戲劇構作、音場設計無高低之分,一切都或多或少是平等的。這在其他藝術類型中比較少見,多半會有某些優先順序需要遵守。」Scheff同意,「在馬戲中你不需要一個具體的主軸,它可以是自己的故事,或甚至不需要存在於特定故事背景下,而且音場可以有趣、有力、明亮。」

圖片來源:Bart Grietens(左上圖) 圖片來源:Theo Willems(左下圖)
圖片來源:Bart Grietens

那麼,如何在這個看似烏托邦的馬戲世界中開啟音場設計師的職業生涯呢?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具備相關設備的技術知識是成為音場設計師的成功關鍵。反之,Dickel和Scheff他們卻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才是該行業的核心。在個人層面上,Dickel鼓勵每個人都將自身視為一個傾聽系統,「傾聽日常環境、沉默、自己的心跳,與他人一起傾聽,傾聽其他文化,不是人們在說什麼,而是他們如何說。」他描述了一個人如何不僅運用耳朵,而是用整個系統來聆聽。舉例來說,用腳底感受大地,此時的上臂是否感覺到音律?把你的身體想像成一層膜,去思考如何接收音頻?這種練習會創造一種與其他藝術家溝通的語言,使你成為更豐富的音場設計師。

 

Scheff談及術語發展的重要性,「學習如何談論藝術至關重要,並不是說要通曉很多專業知識,或者你是誰?你想要的是什麼?而是要具備能夠與其他不同領域藝術家溝通的能力,」換句話說,「實踐就是最佳溝通。」 Dickel和 Scheff都認為儘早參與製作發展,並與創意團隊保持資訊的一致性,是最理想的狀態。Scheff更進一步建議:「不要害怕提問。」兩人更提出另一個重點「信任」。在某些藝術環境中,設計師的專業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會導致決策時刻缺乏信任感。

影片來源:Circus-Talk

Dickel則將其與共同創作聯繫起來,「一個人閉上雙眼,另一個人利用物件或是工具創造一個音景,也可以在沉默中作曲。」這個小練習可以發展成帶領某人蒙眼走路,你必須互相信任,當信任存在時,就可以觸摸這世界存在的所有音律,「這是成為音場設計師的一種方式」他說,「信任就像音律和馬戲的精髓,是無形的,卻是一種真實的感覺。我相信它有一個振動,一個頻率,既是銀河系的,也是元素的。就像馬戲的本質,擁有無數的面貌。」Scheff 最後更提醒,我們都被教導去製造、分析,並一再重複這個過程,「但你其實正在用一些非直覺反應的東西,讓自己筋疲力盡。所以,請相信你的直覺。」

Tags : Reading circus, FOCA, FOCASA, circus, circus arts festival, circus classroom
FB :
Related Articles
vol 010 三月號 -不分國界都爆篷—V-13巨型能量場
佇立在園區的正中心,紅白相間的V-13劇場是臺灣第一座馬戲篷,今年除了馬戲篷主體外,更添入了引帳增加劇場的氛圍與層次感,觀眾從拱形入口進到篷內,光線被收束成漆黑的小型廣場,得再次穿越過道才是劇場本身,隨著步伐,外頭的艷陽、喧囂漸漸沉澱,360度的環形劇場正式印入眼簾。馬戲篷是FOCA團長智偉在愛丁堡、亞維儂等藝術節演出時在心裡許下的夢,如今他不但將馬戲篷再現臺灣,也將國際級的表演帶了進來。   首次來臺的法國雙人組合Fills Monkey也是啟發智偉築夢的開端,相較過去傳統的馬戲表演,招式花俏視覺華麗,Fills Monkey靠著一套特製鼓組、兩對鼓棒就走向全世界,智偉因此理解到當代馬戲可以跨越國家、形式,依舊讓所有人共感。音感極佳的 Fills Monkey 先以俐落的爵士鼓節奏開場,接著生活道具如網球拍、打蛋器、馬桶刷都化為鼓棒,燈光與節奏巧妙搭配,呼應兩人幽默流暢的劇情編排,音樂與馬戲就此不受限制,進入全新的宇宙。來自柬埔寨的法爾劇團是截然不同的風格,擅長運用身體表現情緒的他們,將柬埔寨的國家故事,如戰爭、性別平權、貧富差距等議題放進故事,以馬戲結合舞台劇及高難度的特技技巧,搭配傳統音樂現場演出及畫師為劇情作畫點綴,讓小小的舞台富有高濃度的層次韻味。   本土馬戲團包含FOCA、創造焦點、紅鼻子馬戲團、天馬戲創作劇團也輪番上陣,有些結合音樂劇、有些專為兒童互動而生,有些在表演中蘊含社會思考,呈現福爾摩沙島上百花齊放的當代馬戲風貌。    文字|Gill Li、Stella Tsai 攝影|FOCASA馬戲藝術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