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vol 006 三月號 – 馬戲人到底有多tshiú-tsiān?
不管是傳統雜耍或當代馬戲,都有從生活中衍生而成的道具和戲法...

tshiú-tsiān?(*台語:手癢)

那些被無聊激發的療癒變戲法

文字|劉玟苓

插畫|Hao-Yun

與談人|

張京嵐(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系主任)

陳星合、江侑倫(星合有限公司&合作社)

不管是傳統雜耍或當代馬戲,都有從生活中衍生而成的道具和戲法,甚至許多演出場景也與生活息息相關。而當雜耍/馬戲人回到生活,也總是在日常中隨手就手癢玩起來。這期特別找來李棠華特技團出身的張京嵐老師(下簡稱「嵐」),與星合有限公司&合作社主理人陳星合江侑倫(下簡稱「星」、「侑」),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馬戲靈光,以及當今手邊常見的道具、或玩起來根本就是馬戲的日常觀察。

 

Q:人生中第一個隨手玩起來,現在回想起來根本是馬戲的小遊戲?

嵐:我們眷村的小孩會在下課後將橡皮筋串成一條繩子,三、四個人一組玩跳高,從最低的高度慢慢往上升高,中間還會增加技巧難度,像是跳過去不能碰到繩子、剪刀腳、騰空跳上去等,這跟特技的技巧發展形式有些類似,但小時候只是好玩,為了贏,一定要跳過去!

 

侑:我家裡開木材行,平常就很多木材堆在角落。小時候家裡只有我一個小孩,要找事情消磨時間,我會依據當天木材排列形狀,設計一個跑跳的路線。現在想想,那根本就是跑酷啊!

 

星:其實光是做這件事,就會有好玩的感覺。印象中我小時候也會一直重複從床跳到桌子,單純覺得好玩。其實沒有受過訓練的小孩,就會自然去找高低差的地方,跳、模仿,或甚至想走在線上。最原始的動力其實都是「想玩」,人類下意識就會這樣挑戰自己。

 

Q:傳統雜耍中,有哪些從生活中衍生的道具或戲法?

嵐:其實回頭看中國的雜技史,雜技就是從生活、遊戲中的器具所創造出來的技藝。像是「弄丸」就是丟、玩泥巴球,如同丟沙包,從丟、接、拋、抓中發展出不同的形式。還有我們系上傳承下來的表演「轉盤」,初期一隻手一支,慢慢增加到一隻手二支、三支、四支;或是竹桿延伸的「爬桿」等,都是從生活中的器具發展而來的技藝。

 

星:我曾經查過雜耍技藝在各文明中存在的歷史,像是中國的「足技」,一種躺著用腳踢東西的技藝,在墨西哥阿茲提克文明中也有類似的動作;埃及壁畫中有拋球、疊杯子;加泰隆尼亞在慶典中也有人疊人的儀式。這些文明中類似現代技藝的動作,都呼應京嵐老師所說的,從遊戲中發展出來的雜技。你也會發現,一切都從人要「動」出發,不管是要遊戲、狩獵,或祭祀、農耕等日常所需,當動作做得比較熟練,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種表演。

 

侑:還有港片裡的流星錘,過去是武器,現在也能在表演中看到類似的道具。

 

星:俄羅斯球的誕生據說是某人不喜歡吃麥片,突發奇想把麥片放入一顆球,這樣球掉到地上就不會滾,從而演化成適合表演的道具。諸如此類的傳說和故事還有很多,雖然不可考,但可見都是從生活中獲得靈感。

 

Q:當代馬戲中,有哪些也是從生活中延伸,甚至變成意想不到的表演方式?

星:過去在馬戲的印象中,大鐵環多半作為丟拾的道具,而我就看過一個表演是將大鐵環作為呼拉圈,突破既定的印象。

 

侑:我看過在場地中間放置一塊地板,兩位舞者在上面跳舞。我們都覺得地板是穩定、不會動的,這個演出卻將地板納入表演的一環,舞者跳舞的同時,地板也在浮動,也算是打破三觀的日常物件運用。

 

星:不只當代馬戲,很多古典的雜技道具也是靠不斷打破三觀出現的。只要有人做了新探索,再循著這條路往下走,久了就成為古典。接著就會再有新的人說:「欸那我們要不要試試看別的玩法?」就會再產生新的表現形式,不管是原本生活中的物品,還是發展一段時間的道具。

Q:對你們而言,生活對創作的重要性是什麼?

嵐:近年引導學生創作時,都會希望他們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感受去發展,再延伸到道具的使用。當你從生活中去觀察,會發現同樣的道具也有很多使用上的可能性。我自己是傳統特技訓練出來的孩子,在李棠華門下受訓時,過程很傳統,說一是一,不會有一點二。現在的孩子當然在身體素質與技術訓練有一定模式,但要加入不同表演元素時,就該打開眼睛、耳朵,去觀察、傾聽,過程中更要一直思考。唯有一直改變自己、拆解自己,未來在道具與表演的發展上,才能有所突破,讓我們和其他世界的表演有更多接軌與對話的可能。

 

侑:我本來想的是「你對生活的敏感度會影響你的創作」,但後來想想,更重要的應該是有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怎麼解釋它?怎麼運用它?

Tags : Reading circus, FOCA, FOCASA, circus, circus arts festival, circus classroom
FB :
Related Articles
vol 010 三月號 -不分國界都爆篷—V-13巨型能量場
佇立在園區的正中心,紅白相間的V-13劇場是臺灣第一座馬戲篷,今年除了馬戲篷主體外,更添入了引帳增加劇場的氛圍與層次感,觀眾從拱形入口進到篷內,光線被收束成漆黑的小型廣場,得再次穿越過道才是劇場本身,隨著步伐,外頭的艷陽、喧囂漸漸沉澱,360度的環形劇場正式印入眼簾。馬戲篷是FOCA團長智偉在愛丁堡、亞維儂等藝術節演出時在心裡許下的夢,如今他不但將馬戲篷再現臺灣,也將國際級的表演帶了進來。   首次來臺的法國雙人組合Fills Monkey也是啟發智偉築夢的開端,相較過去傳統的馬戲表演,招式花俏視覺華麗,Fills Monkey靠著一套特製鼓組、兩對鼓棒就走向全世界,智偉因此理解到當代馬戲可以跨越國家、形式,依舊讓所有人共感。音感極佳的 Fills Monkey 先以俐落的爵士鼓節奏開場,接著生活道具如網球拍、打蛋器、馬桶刷都化為鼓棒,燈光與節奏巧妙搭配,呼應兩人幽默流暢的劇情編排,音樂與馬戲就此不受限制,進入全新的宇宙。來自柬埔寨的法爾劇團是截然不同的風格,擅長運用身體表現情緒的他們,將柬埔寨的國家故事,如戰爭、性別平權、貧富差距等議題放進故事,以馬戲結合舞台劇及高難度的特技技巧,搭配傳統音樂現場演出及畫師為劇情作畫點綴,讓小小的舞台富有高濃度的層次韻味。   本土馬戲團包含FOCA、創造焦點、紅鼻子馬戲團、天馬戲創作劇團也輪番上陣,有些結合音樂劇、有些專為兒童互動而生,有些在表演中蘊含社會思考,呈現福爾摩沙島上百花齊放的當代馬戲風貌。    文字|Gill Li、Stella Tsai 攝影|FOCASA馬戲藝術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