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
vol 010 三月號 – 編輯室的話
危險是馬戲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在臺灣辦一場國際級的馬戲節,不只危險,更令人提心吊膽。

危險是馬戲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在臺灣辦一場國際級的馬戲節,不只危險,更令人提心吊膽。打從去年在臺南水交社初試啼聲,第一屆FOCASA馬戲藝術節在今年228連假終於正式開帳迎賓,園區規劃充滿誠意,光是主帳篷大秀就邀來海內外的重要馬戲創作輪番上陣,帳篷外更是不分晝夜充滿街頭馬戲表演與馬戲體驗,讓入園的民眾一刻也不得閒,跟著村長廣播如動物大遷徙般追隨移動至各角落朝聖演出,熱鬧非凡。

 

讀馬戲自然也沒放過這次難得的機會,帶來整期的貼身直擊,從帳篷內到帳篷外、各區體驗活動到不輸夜市的美食市集,用文字與攝影帶大家回顧感受這場年度盛宴,並邀來柬埔寨法爾劇團巡演經理 Ratha 與日本扯鈴表演者 Naoya 一起聊聊這幾天邊表演邊交流、一邊享受道地臺南生活的巡演生活。有跟到的村民敬請好好回味,沒跟到的人,下一屆可千萬不能錯過!

 

文字|蔡瑞伶

沈常福馬戲團/圖片來源:灼見名家(左圖上) 沈常福馬戲團/圖片來源:歷史時空(左圖下)
荔園天奴來自沈常福馬戲團/圖片來源:歷史時空
雜·智庫:二戰後風靡東亞的沈常福馬戲團

二戰後期,東亞地區在戰後回歸的日常中少不了娛樂活動,馬戲也是其中之一。來自馬來西亞的「沈常福馬戲團」活躍於1950到1970年代間,演出足跡遍布香港、臺灣、韓國、印尼,還曾由香港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風靡一時。

 

上海出生的沈常福,創立沈常福馬戲團後,與許多傳統馬戲團一樣,兒女都參與其中,是個家族事業;母親則是當時另一個馬戲團「大天球馬戲團」的經營者。為了避免彼此競爭,該團長年在不同國家巡迴,表演項目以動物為主,輔以歌舞,也有走鋼索、跳板特技、空中飛人和人體加農砲等。從當年的舊海報中可以看到,除了大象、獅子、老虎、猩猩等大眾熟知的馬戲動物外,還有駱駝、斑馬,甚至北極熊。該團的大象天奴(Tino)於1952年賣給了香港動物園荔園,和臺灣的林旺一樣,成為一代人的成長記憶。

風摩港台【沈常福馬戲團】歷史紀錄/影片來源:歷史時空

沈常福馬戲團在臺灣的演出首見於1956年底,三個月內在臺北新公園演出一百多場,連蔣介石與宋美齡都曾前往。隔年底再從高雄啟程,展開超過一年的全臺巡迴,所到之處人山人海,演出地點還會設立臨時郵局,成為今天追溯該團的史料之一。不過在海島演出也非易事,1958年先是遭遇溫妮颱風,馬戲篷嚴重損毀;後在花蓮演出又遭海風將馬戲篷吹垮。1970年代,電視、電影在東亞越趨普及,馬戲作為一種娛樂選項也遭受排擠。該團最後於1977年在印尼解散,動物也都被留在當地,如今我們只能從四散的資料與黑白照片中,遙想當年盛況。

 

文字|余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