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vol 001 話馬戲—從身體說起──馬戲技巧的養成與轉換(上)
兩位各自的身體訓練背景是甚麼?這些訓練怎麼影響你對身體的看法?...

陳冠廷X楊世豪

余岱融(以下簡稱余):兩位各自的身體訓練背景是甚麼?這些訓練怎麼影響你對身體的看法?

 

陳冠廷(以下簡稱陳)我唸書的時候,在學校的訓練以技巧為主。多學會了一個招式,就覺得自己更厲害了一些。我現在覺得,如果只為了技巧而存在於舞台上,還不能稱為表演者。當我遇到其他類型的表演者時,我才發現同樣是表演者,自己卻只能無限地做技巧。所以我開始覺得,既然我們都是表演者,身體是不是我們最應該去研究的東西,當你沒道具時還是有辦法表演。

楊世豪(以下簡稱楊)我最初是接觸街舞,也像冠廷說的從招式開始,再來才是個人風格的養成。我比較從即興、從隨心而跳的狀態出發,再想怎麼組合動作。其實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去考慮到身體,但應該是有的。學習大環之後,我反而比較沒有意識地去使用身體。因為道具的關係,光是要滿足難度跟技巧,會完全不知道身體在做什麼。我覺得技巧也是表演,但同時也會被限制住,只要沒有新的技巧,表演就會一模一樣。

余:是什麼讓那本來是技巧的東西,變成表演?

楊:這也是我很納悶的一點。我們即便在做同樣的技術,可是跟那些國外的表演者看起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差了一點,差的是什麼?不是我們的文化,也不是我們的種族,但就是少了一個什麼。

陳:我覺得也不能說技巧不是表演,但是純技術的表演就像煙火一樣,一下就沒了。假如你全部的技巧塞完有五分鐘或十分鐘,但只要沒有新的東西,表演就會一模一樣。而且這樣表演也不必被閱讀,它會很快地消失,就結束了。

余:這樣聽起來,技巧怎麼轉換成表演好像跟敘事有關,或是說技巧會服務到另外一件事情,這是你們的經驗嗎?

陳:我覺得馬戲舞台上永遠有三方的關係:自己、夥伴、觀眾。夥伴可能是人、物件,或是單純的空間。從傳統馬戲來講,第三方應該最優先,永遠就是面對觀眾,為了觀眾而做,反而是近幾年我們進了劇場,變成更多關注在自己和夥伴上,很少去跟觀眾交流。我覺得馬戲技巧很大的來源之一,就是要跟觀眾打交道。但要表演不是只有觀眾那一方。我覺得要回歸到身體的用法。即便今天沒有要做創作,但可以運用身體找到不同的狀態。人有很多的狀態,而且也不一定是情緒。

 

楊:我覺得以前,不管是訓練身體還是訓練技巧,比較在追求怎麼讓訓練轉換成表演,怎麼讓技術切換成表演。身體意識這個部分,我覺得大概佔30%而已。因為你在滿足那個過程,滿足技術要到表演的那個過程。

(未完待續)

陳冠廷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副團長,自幼學習民俗體育。擔任多齣FOCA作品演員、編導、編舞、動作設計。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與深厚的馬戲技巧,包括雜耍、綢吊、身體特技等。為臺灣最早開始接觸雜耍帽的表演者。2021新作籌備中。

 

楊世豪

2011年開始接觸馬戲,曾代表台灣站上瑞士Young Stage、古巴Circuba、德國Am Seepark Freiburg等國際舞台,2015年開始接觸大環表演,橫跨劇場與街頭演出。2019年站上亞洲達人秀的舞台後知名度大開。近期致力於長篇馬戲作品的創作發展。

 

採訪|余岱融

整理|林願敏、余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