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vol 011 六月號 – 編輯室的話 Editorial
很長一段時間,李棠華是臺灣特技表演的代名詞...

兒童馬戲在臺灣還算新鮮,父母會送小孩去學音樂、舞蹈、跆拳道,就是鮮少聽到去學馬戲。一來馬戲教室尚不普及,二來大家興許也以為馬戲得像傳統戲曲般練功,身子骨還沒長好就折來扭去。然而專為兒童與親子創作的馬戲表演可從未間斷,與其稱之為親子馬戲,倒不如說是為全年齡設計的演出,不分老少都能從中獲得娛樂。「孩子比你想像的還要聰明。」這期的採訪一路聊下來,每一位創作者、表演者、設計師都不約而同拋出這句話,孩子們的想像力完全等同超能力,不但理解力不輸成人、更常常帶著表演去到超乎創作者預期的新宇宙。本期特別探索了四齣臺灣親子馬戲作品,看看創作者如何借助馬戲,飛入兒童的想像宇宙;話馬戲邀請了親子馬戲創作者與兒童馬戲設計師,聊聊他們如何從孩子身上學習到更多,甚至反過來解開成人的想像枷鎖。暑假即將到來,滿滿的馬戲表演正在臺灣各處蓄勢待發,挑一檔馬戲表演,一起去孩子的宇宙漫遊吧!

 

文字|蔡瑞伶

雜·智庫:李棠華在戰爭下的成長時光

很長一段時間,李棠華是臺灣特技表演的代名詞。即便在今天,仍是許多人看到馬戲、雜技時,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名字。1949年他帶著家人、團員,隨著國民政府來到臺灣,戰亂不只改變了他最初的姓氏,也一再影響了他的生命旅程。

 

李棠華的父親熊省吾是名中藥商,在兒子幼時投入內戰後失去音訊,母親秦汝冰改嫁入漢口十大富豪之一的李家。從熊改姓李的棠華,小小年紀就因為繼父家中投資娛樂事業而常常出入劇場,到上海拜訪親戚時,也被帶去播放好萊塢電影的戲院看雜技表演。八歲的他,在上海大光明戲院親炙自美歸國魔術師朗德山領軍的幻術與特技演出,也在漢口看過他後來的師父,上海潘家童子軍四弟潘玉喜的表演。出身富裕家庭的李棠華,和許多家中養不起而被送去學藝的小孩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這些早年的經驗,也成為他主動要求學習雜技的動機來源。

 

1924年出生的李棠華與同輩的青春年歲都離不開戰爭。李棠華八歲進入潘玉喜門下學藝,過沒幾年便遇上中日抗戰,戰後又遇上國共內戰復燃。仗要打,但無法阻止娛樂生活,特別是在大城市,歌要唱、舞要跳,雜技照樣耍。在二戰期間出師、成團的李棠華,年僅19、20歲,先是和同門師兄弟組成「李棠華技術團」,回到家鄉漢口一帶演出;一遇戰事逼近,就換到下一個城鎮。他後來與上海先施公司合作,在該公司的百貨商場以「包銀制」定期演出。在上海的時光,他也與蔣中正二子蔣經國、蔣緯國相識,兩人都是演出的座上賓。似乎,也成為李棠華日後隨政府遷台的原因之一。

 

文字|余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