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vol 012 九月號 – 打開身體的交流: 馬戲人征戰國際的祕密 張欣怡X許茜雯
從其他領域跳進圈子一起成為「馬戲人」的專業人士,要如何融入產業、在國際馬戲活動裡建立交流

文字|Stella Tsai
插畫|Hao-Yun
照片提供|許茜雯、張欣怡

與談人|
張欣怡(旅歐獨立表演藝術工作者,AxE Arts Europa / Circus Asia Network – CAN)
許茜雯(柬埔寨法爾社會企業發展經理,Phare Circus / Circus Asia Network – CAN)

 

移動式馬戲帳蓬,是許多人對馬戲的第一印象,馬戲人的移動表演、巡迴演出,以及隨遇而安的自在,就像是深植骨子底的基因。然而除了原生馬戲表演者,從其他領域跳進圈子一起成為「馬戲人」的專業人士,要如何融入產業、在國際馬戲活動裡建立交流,也是一門神祕的藝術。本期邀請了前衛武營馬戲平台策展人張欣怡,與柬埔寨法爾社會企業發展經理許茜雯,一起聊聊這些年征戰國際馬戲盛事的經驗;兩人都是從其他領域跳入馬戲,也曾代表所屬單位征戰海外馬戲平台與藝術節,從陌生到熟悉,切身感受馬戲建立外交連結的開放與活力。

Tini Tinou馬戲節遊行 左上
加拿大當代馬戲國際 展會暨國際馬戲藝術節(MICC)。 (photo:Andrew Miller ) 左下

Q:兩位是如何踏入馬戲這個行業?

欣怡:我進入表演藝術產業近20年,踏入劇場工作後,約莫是2017年開始密集的接觸馬戲,我代表衛武營前往各大馬戲藝術節,負責建立連結,那時接連拜訪了法國馬賽的BIAC馬戲雙年展、芬蘭CircusInfo馬戲資源中心、法國 CIRCa 馬戲藝術節,以及每年七月在加拿大蒙特婁的當代馬戲國際展會暨國際馬戲藝術節(MICC),這些參訪經驗也幫助我想像和規劃當時的衛武營馬戲平台的樣貌和架構,讓它成為臺灣目前唯一的馬戲產業國際交流平台。

茜雯:大學修了通識課「劇場美學」後,我就愛上表演藝術;還記得那時太陽劇團常來臺灣表演,我看了一次就愛上。2015年我正在柬埔寨工作,在當地看到法爾劇團的演出,非常喜歡!此後只要有新作,我就會買票去看,默默也看完他們所有的作品。2018年碰上法爾徵才,我就順利應徵上了。

欣怡:原來你是粉絲!這是一個圓夢的故事,好勵志!

茜雯:那時候執行長 Dara 想要開拓華語市場,也才會聘請臺灣人,入職時他就稱我是「法爾大粉絲」。也剛好當時臺灣在文創領域發展蓬勃,很願意投入資源,記得當年衛武營甚至還沒開幕,就已經有國際交流專員開始出沒各國藝術節,建立連結,讓 Dara 印象深刻。另外因柬埔寨本身教育並不著重創意思維,所以法爾聘請了很多外國夥伴,借助各國同事的經歷和專業,也帶動國際交流跟發展。

 

Q:聊聊妳們印象最深刻的馬戲國際盛會?

茜雯:法爾每兩年都會舉辦馬戲藝術節,不是太陽劇團那種千人劇院,而是500人以下的中型劇場,與觀眾的連結更緊密。我自己就是在這個藝術節裡認識法爾、被他們的創作觸動。法爾的藝術節非常講究藝術家彼此的交流,除了馬戲展演,也會邀請各國表演者或團隊,在3-7天內一起創作一個馬戲小品,透過那個作品,可以看到不同團隊如何融合、撞出火花,是我覺得藝術節最好看的地方。

欣怡:我從馬戲小白開始,第一次代表公司出訪就是法國馬賽的「馬戲雙年展」,必須密集與業內專業人士交流,心情非常忐忑。但可能因為馬戲的藝術特質,很多元、也很生猛,又剛好發生在馬賽這樣的海港城市、鄰近海邊的大帳篷,整個藝術節的氣氛非常自由跟活潑,對話與交流都相對開放,因此第一印象就很友善。另外還有日本高松的「瀨戶內馬戲工廠」策劃的在地馬戲節,小而美,鄰近瀨戶內海。他們會跟神社、公共和私人場域(如烏龍麵餐館)等合作,在日式庭園裡做馬戲演出,在地阿公阿嬤會自備椅子前來觀賞,給外國專業人士的供餐還邀請當地婦女們用在地食材現煮美食,參加馬戲節的同時也能認識在地文化並沉浸在這座城市裡,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日本瀬戶內馬戲工廠chry 當地小學會帶隊前來參加。

Q:馬戲人的交流有什麼特性?

茜雯:相較於其他領域,馬戲人更講究團結跟合作。因為沒有一齣戲可以一個人做完所有工作流程,即便是獨角戲,也需要幕後工作人員促成。所以馬戲人是沒有階級的,所有討論、決定事情,都會試圖達到共識。

欣怡:沒錯!馬戲人不會有太多內心戲,反饋的意見都很具體,可能因爲表演的思考邏輯都從身體而來,表達意見也都很直接,可以說是非常開放與透明。

茜雯:即便在法爾這種中大型組織,依然會走向共識決。主事者非常重視每一個成員的意見,雖然因此會讓討論變慢(笑),但每個人的想法都會獲得重視跟討論。雖然速度比較慢,但只要主事者定好目標,確定成員彼此目標一致,就算討論拉的很長、決定很慢,最終都還是朝向共同目標邁進。

欣怡:記得剛開始在歐洲馬戲活動走跳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馬戲人不分國籍、等級,都很熱情地跟我分享一切,即便我害羞地坦承我很菜、還有很多要學習,他們也都會認真地了解我的背景、帶我去認識人,完全不藏私。我覺得這就是馬戲的特質,一起把餅做大,讓更多人可以受惠。

茜雯:會成為馬戲人的,基本上都是因為單純的喜歡,單純認為這是好事、需要更多人來做,不管哪國都一樣。也因為馬戲沒有階級,所有人都是平等且樂於分享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海外提案時,大家都會坦承自己遭遇的困境或問題,不會只簡報好的那一面;同時,參與者也會積極的回應跟提供意見,馬戲人很容易集體敞開心房(笑)。

欣怡:因為大家的身體是打開的,回應才會那麼真誠。在這樣的交流中,人跟人的互動會比較柔軟,也較其他藝術節或展會更有溫度。

 

Q:從國際的角度來看,臺灣的馬戲發展大概在什麼階段?

欣怡:嚴格來說,投入的單位還不夠多,但有在慢慢增加了。比如說今年FOCASA打開了主流觀眾對臺灣馬戲的想像,而這些可能源自這十年來馬戲團隊的努力跟累積。
茜雯:因為有他們走在前面、完成階段性任務,讓大家正視馬戲的存在跟潛力,才能有現在的盛況。我覺得現在臺灣的馬戲產業可以說是蓄勢待發。
欣怡:接下來就是整個國家政策的跟上,不管是給馬戲一個身分(類別),或是提高需要的資源(補助),這些年來政府以馬戲代表臺灣進行國際交流、收穫頗豐,也該好好給馬戲一個位置,正視馬戲的存在,我相信未來5年會是關鍵。

 

Q:最後,不管是專業人士或一般民眾,想要參與馬戲活動要做好什麼心態或裝備的準備呢?
茜雯:你永遠不知道馬戲人會帶來什麼驚喜,所以請帶著冒險與尋寶的心情,敞開心胸與馬戲人互動,才能好好享受當下。

欣怡:可以把馬戲藝術節視為旅行的目的之一,馬戲節跟城市本身會有很深的連結,探索馬戲節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那個城市的文化,選幾個馬戲節串成一趟旅程,一路玩下來會非常有趣!

茜雯:也要準備好各種實用裝備,防風防雨是必備,乾糧水壺也要備好,馬戲篷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戶外帳篷,做好去露營的準備就對了!

欣怡:沒錯,請把馬戲節當成戶外搖滾音樂祭之類的活動來看待,保持隨遇而安的心情,才能用最自在的狀態面對各種天氣、環境的變動跟考驗,然後就全心投入,享受馬戲的魔幻氣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