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Eye Catching Circus 創造焦點
文字|Yuhshan Lin、林願敏
攝影|Ken Wang、創造焦點提供
翻開馬戲團的歷史,帳篷與遊牧巡演的精神可以說是古今不變的基本。而臺灣文化部也在近年來主動徵選並補助表演藝術團隊前往城市藝術節的聖地——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 OFF)與英國「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演出。從七月的亞維儂到八月的愛丁堡,橫跨整個暑假的巡迴演出,是表演藝術愛好者的天堂、也是表演團隊檢視挑戰自我的絕佳時機。
挺過疫情,恢復國際交流的2023年,「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Eye Catching Circus 創造焦點」分別入選了亞維儂與愛丁堡,各自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藝術節巡演之旅。究竟現代的馬戲團的巡演有多麼艱辛?過程中又有多少有趣或精采的奇遇?本期就用第一手的現場照與24hrs工作拆解,邀請讀者感受一下!
Tip 1 超越平均視線
要在人群中顯得「突出」,一個人站在另一個人的肩膀上、疊在一起走路,是最快速、有效、也是最基本的馬戲技巧,幾乎所有經過的人都會抬眼看一下。通常由猜拳決定,輸的人負責執行特技,猜拳的過程也很緊張有趣!
Tip2黃色運動服
奇裝異服是馬戲表演者的基本配備,但只要夠怪,就能吸引觀眾的眼球!當4、5個人穿著同樣的黃色運動服,疊羅漢,像是在街頭強硬地印上大塊黃色,畫面真的超奇怪!
Tip3明信片
薄薄的傳單很容易被對折收進包包、甚至被丟棄,但改成有厚度、兼具設計感與實用度的明信片,就能大大提升被好好看入眼的機會。曾在現場看到一名年輕女性,拿到明信片後就寫上幾句話、寄回去給家人。
老藍:「不一樣的觀眾讓每場演出都是全新的挑戰,演不膩。」(表演者)
現場表演最迷人的魅力之一,在於和台下觀眾的即時互動,甚至能左右演員的態度、進而影響劇本節奏。此番在愛丁堡藝穗節巡演的節目《#Since1994》圍繞在女性價值與認同的主軸,但最後一個橋段,我們原先用口紅在演員身上畫下的圖紋,卻因為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而有了不同的詮釋。原作將怵目的紅視為傷痕,藉此表達女性被社會標籤化之後所受到的傷害;亞洲人較為內斂,也比較像看戲的局外人,就算演員走下台,也不太會對視、互動,就這麼接受原作的設定;但在愛丁堡接觸的觀眾,較願意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演員對話、甚或拿起口紅畫畫,當演員感受到觀眾傳遞來的能量,紅色也能轉變為活力的象徵。演員不再畫下如切割般的線條、甚至哭到不能自己,反而因為歐洲的觀眾互動與回饋很正面,而畫出更加豐富的圖騰。「不一樣的觀眾讓每場演出都是全新的挑戰,演不膩。」
變動存在於觀眾、場地條件、不熟悉的氣候,曾經遇過共用場地的前一團因為道具多、撤場超出時間,導致自己團的進場時間被壓縮到僅剩半小時,緊張的氛圍讓腎上腺素爆發,但能在混亂裡迅速調整好狀態,也是難得有趣的體驗。
李仕洋:「演員常在腎上腺素的策動下表演,作為後盾的行政人員得更細心地照看。」(行政aka團長)
團長身兼多職,必須綜觀全盤,進行評估判斷,適當運用有限的預算與人力,在照顧演員方面,更是微小至有沒有吃飽睡好,都在團長的關心範圍。事前的備品不能少,物理治療類的藥品如肌肉鬆弛劑、肌貼等等,能快速有效降低演員的不適;在演出期間,則在最能全面看到觀眾反應的控台位置,觀察並記錄,再於事後回饋給演員,以便即時調整;舞台結束後,一起下廚,放鬆地聊天、小酌,彼此分享一天的心得。「演員常在腎上腺素的策動下表演,可能受傷了而不自知,作為後盾的行政人員得更細心地照看。」
雖然雜事鋪天蓋地充滿在巡演期間,但光是能從日常中跳脫出來、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氣息,就足以讓人感到心動。尤其8月的愛丁堡日照時間長達14小時,至晚上8點多才日落,讓人有一天很長的錯覺。大家還可以趁著下午演完、天光還在的時候,一起散步於巷弄、健走於山道,融入愛丁堡的平凡生活,感受作家J.K.羅琳撰寫《哈利波特》小說時所面對的風景。